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军史研究

太行民兵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

日期:2018-06-07 18:55:47   浏览量:2991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太行民兵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没有这些群众武装力量的配合,要战胜敌人是不可能的。”据不完全统计,在八年抗战中,太行民兵除配合基干武装作战外,单独作战3.3万余次,参战人数达74万人次,毙伤敌伪1.1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破坏了大量的铁路、公路、桥梁、碉堡、封锁沟、封锁墙等,谱写了人民战争的光辉篇章。

  太行民兵组织发展的三个阶段

  芦沟桥事变以后,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于7月8日向全国发表了抗日通电,要求全国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7月23日,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中指出:“武装民众实行自卫,并配合军队作战。……民力和军力相结合,将给日本帝国主义以致命的打击。”8月,我党召开了洛川会议,通过了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全面抗战的正确路线,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强调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民族战争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太行区民兵组织的发展,大至分为三个阶段:

  (一)抗日自卫队时期。1937年秋,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进入太行山区,这年冬天,中共冀豫晋省委及牺盟会、决死队等组织与八路军工作团一道,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建立我壮大游击队。次年6月,中共冀豫晋省委在沁县南底水村召开会议决定,“当前的中心工作是大大发展党及健全党的工作,扩大武装党员及武装群众”。开始在全区范围组织不脱产的武装抗日自卫队。当时有的地方叫自卫军、“青抗先”,有的叫游击队、模范队,还有的叫做基干队、后备军等。各地民兵称谓不尽相同,但其作用是相同的。这一时期基本属于发动阶段,由于军区有偏重于正规军的思想,对游击队和人民武装不够重视,正规军缺少游击队的配合,导致了军队在战役战斗中“裸体跳舞”的现象,在1940年5月的白晋线破袭战中表现的最为明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二九师刘邓首长高度重视了民兵工作,于6月将原晋冀豫军区分设为太行军区与太岳军区,并在太行军区设立了人民武装科。

  (二)民兵的创建时期。军区人民武装科设立之后,便着手于民兵组织的建立和完善。1940年8月1日军区提出了“建立坚强的民兵,保卫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保卫家乡”的口号,并在全区开展了三个月突击发展民兵组织的运动,到1941年初,民兵组织发展到3万余人。本年4月,冀太联办与太行军区联合下达了《关于人民武装自卫委员会选举的指示》,全区上下开展了各级武委会的选举工作,并产生了晋冀豫区武委会,从而,建立了人民武装的领导和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全区民兵快速发展,到1942年5月,全区民兵发展到5.6万人。当然此时的民兵由于参战经验不足,人民武装建设的群众基础不力,虽然民兵参战数量大大增加,但也出现不少的问题。

  (三)巩固与发展时期。1942年5月以后,根据地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土地政策、精兵简政、生产运动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根据地内的对敌斗争也开创了一个新局面。中共太行分局与一二九师指出,加强人民武装,“不但是养成现在游击战争博大的力量,而且是奠定将来反攻大军组成的基础”,确定了民兵战斗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号召“人人学会打仗与生产的两套本领”,在生产中准备战斗,在战斗中保卫生产。这一时期民兵总数占到了根据地总人口的6%。

  劳武结合的组织体制

  在抗日战争中期,特别是1941年到1942年,是敌后根据地最困难的阶段。日寇集中其主力进行“扫荡”、“蚕食”、“清乡”,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向我根据地进行挑衅,制造“摩擦”,企图把我军民困死、饿死。太行抗日根据地遭到了很大破坏和损失,由于这里土地贫瘠,再加上八路军首脑机关长期在此驻扎,这里成了日寇重点进攻的目标,军队和人民没有衣穿、没有粮食,生活极其艰难,有时不得不以树叶、草根为食。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领导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广大民兵发明了劳武结合的办法,一手拿枪,一手拿锄;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为保卫和建设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结合上:

  (一)民兵组织与变工组织相结合。民兵都参加变工组,平时和群众一道生产,战时直接参加战斗。民兵用自己手中的枪组织对敌战斗,保卫群众生产,变工队则保证不影响民兵家中的生产,并负责民兵家属的安全转移。这样既有利于民兵与变工组织的进一步巩固,又便于密切民兵和群众的关系。而民兵也充分发挥既是民又是兵的优势,敌人来了就打仗,敌人不来就生产。群众在生产,民兵就在附近巡逻、放哨。在夏收、秋收季节,通过民兵与变工组织,将劳力与武力统一组织起来,有专门负责掩护的,有专门负责抢收的。同时,通过民兵和群众的互助,生产、训练、战斗任务都能完成。

  (二)战斗队与生产队相结合。离敌人据点较近地区的民兵,为了使据点外的土地不荒芜,就组成单独的生产战斗小组,敌人出来就打,打退敌人就进行生产。这样,战斗和生产两不误,使接敌区土地的耕种和收割有了较好的保证。为保证民兵组织的正常活动,不少地区还给民兵一定的生产资料,如公地、荒地、贷款办合作社等,使他们在战斗执勤之余,开展各种生产活动。这样,既可以发展生产,改善民兵和群众的生活;又可以巩固民兵组织,解决民兵战时供应问题和日常活动中的经费,减轻群众负担。

  (三)战斗指挥与生产指挥相结合。以往战斗与生产指挥分离,管生产的不管战斗,管作战的不管生产,二者经常出现矛盾。管生产的干部平时忙得不亦乐乎,战斗时袖手旁观;而管作战指挥的干部,不打仗时没事干,打起仗来又忙得不可开交。这样,生产和战斗的领导不能很好配合,影响了劳武结合。基于这样的情况,各级党政领导与武委会协调,把民兵组织与变工组织统一起来,战斗指挥与生产指挥两个机构合在一起,生产战斗统筹兼顾、通盘考虑,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提高了工作效益,加强了领导指挥力量。

  (四)缴获敌人武器与自己生产相结合。由于八路军的武器相当匮乏,国民政府原来就供给的很少,一直是按三个师的数量分配的,但我军出师之后,迅速发展壮大,政府给予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特别是从1940年后半年起,停止了所有的供给,这样八路军能够给予民兵的武器微乎其微,那么,要打仗没有武器是不行的。民兵的武器如何解决呢?除了向敌人夺取外,主要靠民兵自己生产。民兵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就地取材,打铁、熬硝、铸雷,造子弹炸药。在资金困难时,他们就把自己开荒生产的粮食卖掉,或把打猎、办合作社赚来的资金用到武器弹药的制造上,从而使自己的武器装备得到发展。

  实践证明,坚持劳武结合方针,用武力保卫生产,用生产支援战争,是我敌后根据地长期坚持抗战的重要保证,也是搞好民兵建设、使这支群众武装保持强大生命力、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太行民兵的主要贡献

  八年抗战,太行民兵在共产党、八路军的领导下,同日寇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创造了光辉的业绩,谱写了灿烂的篇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光荣的传统。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因地制宜,开展游击战。游击战是毛泽东主席一直倡导的,在八路军出师华北之时,毛泽东主席也明确指出,八路军应以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术为主。太行民兵从她的诞生之日起也就把游击战作为自己的主要战法,各地民兵多次邀请一二九师官兵去进行游击战术讲座或培训,学到了许多的军事知识,在此基础上,他们运用学来的知识,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出了许许多多的巧妙打法。在村村联防方面,由于没有通讯设备,他们利用原始的烽火台、消息树、鸡毛信等方式,做到敌人来前早知道。在战术上,他们利用自己熟悉的地形、地物,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奇异打法,比如麻雀战、袭扰战、地道战、地雷战、伏击战、围困战、窑洞战、破击战、联防战等,使敌人陷入了困境。

  (二)无私奉献,保卫根据地。太行民兵是八路军的重要助手,他们夜以继日地炸桥梁、破公路、割电线,打黑枪、埋地雷、喊话攻心,从而达到了袭扰鬼子,瓦解伪军的作用,便利日军首尾难顾,诚慌诚恐,特别是通过给伪军做工作,办一件好事记一个红点,办一件坏事记一个黑点,使许多伪军身在曹营心在汉。特别是在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 的艰苦斗争中,太行民兵全力以赴,他们主动在敌人的腹心地区打据点、割电线、破道路、断给养、捉汉奸,同时为八路军囤积抗日公粮、支前参战,为保卫根据地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三)不怕牺牲,勇于做奉献。太行民兵是一支庞大的、具有坚强战斗力的地方群众武装力量,他们也是构成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一支主力军。他们在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配合基干武装作战、巩固民主政权、保卫群众利益、发展生产、支援新解放区、蓄积和输送兵员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解放区的重要支柱,涌现出了李仕亮、王凤才、靳小瑞、赵享德、徐顺孩、张小保、关二如、朱银马等一大批民兵杀敌英雄。在战争中他们创造了人间奇迹,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八年抗战中,太行全区有226万间房屋被日寇烧毁,有1205.6万石粮食、30余万头牲畜被劫,上百人死亡的惨案比比皆是,甚至有许多民兵英雄不惜流血牺牲,为国捐躯,据统计全区民兵在八年抗战中致残者达17万人,牺牲4.65万人。

  一切事实证明,太行抗日根据地最终成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重要战略支点之一,这和太行民兵长期坚持斗争、不顾个人安危、不计较个人得失作出的伟大贡献是分不开的,回顾和研究这段历史,总结太行民兵的丰功伟绩不仅对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